
洪亮主编《名碑名帖经典》丛书46本出版
全国新华书店发行
2018年6月第1版 第1次印刷
书号:ISBN978-7-5305-8821-5
这套《名碑名帖经典》系列丛书共46本。目录如下:
前 言
一、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是书法入门最好的老师
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的文件,国学热持续升温。书法是国粹,也是国学之基础。国人对书法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,很多人热爱书法,但总是难以入门。通过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活动,我们得出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是书法入门最好的老师的结论。那么,怎样培养爱好者学习书法的兴趣呢?
(一)任凭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经典碑帖学习
在传统的观念中,学习书法必须从正楷入手。因为楷书是立,行书是走,草书是跑。必须先学会立稳,再学行走和跑步。其实,这种观念是教小学生学识字、写字所建立起来的;其中,还有教导小学生端端正正写字、端端正正做人的育人道理在其中。如今,成人学书法,是直指书法艺术的。一般说来,成人学书法从篆隶入手,或从草书入手都比较容易产生兴趣。因为,篆书、隶书或草书已不是我们平常的实用书体,容易进入书法艺术状态。楷书或行书,属于实用书体,在书写时往往会从实用审美的角度来要求自己,就较难进入书法的艺术状态。当然,初学者如果在书法专家的指导下,从楷书入门学习书法也是可行的。
正草隶篆行诸体中,任何一种字体在历史的书法长河中,众多先贤创作出无数的经典碑帖。如篆书,就有先秦篆书甲骨文、金文、石鼓文,秦小篆,汉至明代篆书,清代名家篆书等。其中,金文就有《大盂鼎》《虢季子白盘》《散氏盘》《毛公鼎》等上千种之多。又如楷书,唐代,墓志就有数千种之多,还有书法大家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柳公权等。其中颜真卿就有《多宝塔碑》《颜勤礼碑》《麻姑仙坛记》《自书告身帖》《颜家庙碑》《东方朔画赞》等,真可谓举不胜举。初学者只要任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经典碑帖学习即可。因为,自己喜欢的书体学起来才有意思。
(二)临与摹是初学书法的最佳方法
选好了自己喜欢的经典碑帖,如何进行练习呢?正确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激发自身的书法学习兴趣,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。我们知道,临摹是初学书法的最佳方法。初学书法者,一般就是对着字帖临写。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学习效果,但很难与字帖中的字写得像。其实,要将字帖中的字写到位,用临与摹两种方法交替进行,会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。摹有三种方法:一是影印摹,用熟宣或透明纸,覆盖在要摹写的字上,按字影摹写;二是双勾摹,用熟宣或透明纸,覆盖在要摹写的字上,将字的外轮廓勾勒出来;三是单摹,用熟宣或透明纸,覆盖在要摹写的字上,观察思考笔锋入锋、提按、行笔和收笔在笔画中的轨迹,并将这个轨迹用单线勾勒出来。用单勾摹出来的单线字,再来对着原帖对临,体会笔锋的整个书写过程,学习效果是很好的。通过反复的临与摹练习,字帖中的字很快被写得像了。
当然,也可以拿设计复杂一些的作品来练习,就是从碑帖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,将其设计成作品来练习。如图二,我从篆书《峄山碑》中选『既献泰成,乃降专惠,亲巡远方。登于绎山,群臣从者,咸思攸长。追念乱世,分土建邦,以开争理。功战日作,流血于野。自泰古始,世无万数,陀及五帝』一段文字,设计成横幅,供练习者用。这种方法对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很有作用的。
二、其乐无穷的研究型学习法
学习书法有了临与摹的基础,能够临写成作品,并且能背临经典碑帖,创作书法作品,这只是具备了书法的基本功。要想进一步提高,必须深入研究经典碑帖,从中吸取传统的精华,并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内心情感融入书法创作中,才有可能成为书法家。那么,怎样深入研究经典碑帖呢?就是探索总结笔法、字法、章法以及墨法的基本规律及其审美特征。我在《大学书法教材系列》和《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》中均有详细的图文说明。这里仅列举字法十一大规律中的横向斜势统一之美。

(三)『謂(谓)』(图六),三组斜势。该字中『言』部、『田』部、『冃』部这三组斜势的有序组合,给我们带来既有平行又有放射形的斜势统一之美。
人们常说,经典碑帖总是百看不厌,只要我们下功夫研究,其中美的原理与美的元素都能一一解读出来,这种研究型学习书法的方法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。
洪亮
二〇一七年九月于北京
主 编 简 介

出版编著《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究系列——邓石如》、《大学书法教材系列》、《经典笔法临析大全》、《吴昌硕》、《当代篆刻九家•洪亮》、《洪亮行书桃花源记》、《洪亮楷书三字经》、《历代咏竹诗选》等166种。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、评论计150多万字,其中:《民俗书法刍论》在《北京大学学报》(2006年)发表,获北京大学“创新成果奖”。
曾担任“杨守敬杯国际书法大赛”、“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”等评委。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。先后在中国安徽芜湖、辽宁朝阳、甘肃白银,美国宾州、犹他州,西班牙莱昂等地举办个人书画篆刻艺术展。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。